環保分級限產+化企安全檢查,
國慶將至,
化工行業又將迎來一波停工限產潮?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對15個行業明確了績效分級指標以及差異化應急減排措施,原則上,被列為“一級的企業”在重污染期間不作為減排重要對象,并減少監督檢查頻次。這與以往限產政策相比,尚屬頭次。
“一級的企業”的頒發持續引發了各行業人士的熱議,各種停限產消息也此起彼伏。“一級的企業”拿到了“金字招牌”后,是否可以高枕無憂?一刀切”問題在應急工作中如何防范?
目前,重要區域應急企業受管控數量已達15.8萬家。在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應急預案中,黃顏色、橙色、紅色級別預警應急減排比例要求原則上不低于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0%、20%、30%,減排措施從以前的提高治污效率、減少生產時長全部改為限停產、停生產工序或停裝卸運輸環節等,并實施清單化管理。
對于大家都關心的停限產名單,分級限產政策牽頭制定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給各地的時間是一到兩個月,預計到9月底之前應該能出來具體的限停產清單。并且從全國來看,能達到一級的企業一定是好的。我們預估一級企業最多可能就只有2%-3%,B級企業可能有10%-20%左右。比如一個省報上來的清單中一級企業可能就十幾家,B級企業100家左右。”
并且,企業到底能否達到一級標準,將不只是從末端排放濃度進行考量,還要從生產工藝、所用燃料、治理技術以及運輸方式等全方位對標,整個過程是相當嚴格的。這代表著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極難擠進一級企業,一個省能進入一級分類的廠家更是鳳毛麟角了!
避免環保“一刀切”,將分類分級限產
環保限產很容易被大家所誤解,實際上分類分級限產政策的出臺是為避免環保“一刀切”的出現。最重要的是保證行業之間、行業內的公平,在清單內并不一定全限,而是輪流停產、季度性停產,并非一拉預警,所有冒煙的全要關掉。但肯定不意味著限產力度的減弱。
環保部要求也很明確,只是在重污染天氣期間限停產。此次要規范企業減排措施,主要是涉氣工序,對其它環節影響較小。
績效分級讓企業對標找差距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疑問,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難道不要考慮大家經濟發展嗎?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所有出臺的政策都在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A、B、C績效分級實際也是讓企業對標找差距。如果能從C級提到B級,企業減排量、限停產時間都會少很多,這樣企業才更多動力、花更多精力投入環境治理。
除此之外,肯定還有不符合要求、不達標甚至是違法企業,連評級資格都沒有,在清單之外,預警期間就必須停產。
近日,應急管理部負責人就應急管理部發布的《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導則(試行)》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以下簡稱兩個導則)進行了解讀。
按照應急管理部黨組的要求,結合《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導則(試行)》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8月下旬,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啟動第二輪危險化學品重點縣專家指導服務工作。
根據指示,本次專家指導工作的重點內容:
1.第一輪重大安全隱患“回頭看”;
2.在國慶前對部分重點縣,特別是北京周邊等重點地區的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企業進行抽查;
3.對重大安全隱患整改不力、問題嚴重或重大安全隱患重復出現的,要求當地應急管理部門依法從重處罰,并納入誠信體系,對嚴重的納入安全生產“黑名單”。
目前,重要區域應急企業受管控數量已達15.8萬家。在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應急預案中,黃顏色、橙色、紅色級別預警應急減排比例要求原則上不低于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0%、20%、30%,減排措施從以前的提高治污效率、減少生產時長全部改為限停產、停生產工序或停裝卸運輸環節等,并實施清單化管理。
對于大家都關心的停限產名單,分級限產政策牽頭制定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給各地的時間是一到兩個月,預計到9月底之前應該能出來具體的限停產清單。并且從全國來看,能達到一級的企業一定是好的。我們預估一級企業最多可能就只有2%-3%,B級企業可能有10%-20%左右。比如一個省報上來的清單中一級企業可能就十幾家,B級企業100家左右。”
并且,企業到底能否達到一級標準,將不只是從末端排放濃度進行考量,還要從生產工藝、所用燃料、治理技術以及運輸方式等全方位對標,整個過程是相當嚴格的。這代表著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極難擠進一級企業,一個省能進入一級分類的廠家更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