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河南金山化工集團!本集團主營純堿、氯化銨、三聚氰胺、小蘇打等產品,歡迎各位前來采購!
行業新聞
“十四五”綠色化工如何實現
2020-12-18
“十四五”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實現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仍是“十四五”時期綠色發展的重要考驗。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日前指出,當前,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綠色化工也正成為全球能源化工行業實現工業革命和競爭的重要新興領域。“十四五”時期能源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將不斷完善,監督管理力度將不斷加強,國家對長江、黃河等自然水體沿線化工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更加嚴格。石油和化工行業作為我國六大高耗能行業之一,全行業總體上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生產體系已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內在需求。同時,推進行業綠色發展,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節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補齊綠色發展短板的必然要求。
那么,“十四五”期間,綠色化工該如何實現?有哪些短板?目前有何進展?記者進行了采訪。
推進園區第三方治理
“十三五”以來,國家各部委相繼出臺相關文件,明確要求推動化工企業入園。截至2018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園區一共676家。隨著石化企業向大型化、集約化轉型發展,化工園區也將作為化工行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這是國家出臺的第一項專門針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文件。
據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源與環境部處長徐春方介紹,該意見明確了以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為重點,開展第三方治理。同時,堅持排污者付費、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推動的原則。當前,環境治理的思路已經從誰污染誰治理轉變為誰有能力誰治理。
目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已經取得了實踐成效。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第三方治理試點后,企業平均治理成本降低1.1~1.6元/噸,下降幅度達25%;江蘇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工業園區污水廠產生的污泥原年處置費用近800萬元,開展第三方治理試點工作后,每年節約污泥處置成本約330萬元。該園區濱海艾思伊環保有限公司二、三期廢水處理設施實施第三方代運行后,排放達標率為95%以上,處理成本較之前下降1~12元/噸不等。“第三方治理模式使政府、產廢企業、治理企業各方都得到了收益,形成共贏模式。”徐春方認為。
記者了解到,相關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項目可以園區為主體申請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項目,主要包括化工等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改造項目,園區和產業基地綜合處置設施建設項目,化工行業綜合節能改造、能源梯級利用、能量系統優化項目,化工行業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磷石膏、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廢輪胎、廢塑料等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項目等。
創新綠色技術是核心
化工行業綠色發展的核心是依靠技術的進步。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費維揚提出:“過程強化對化工轉型升級,特別是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化工過程強化是在化學工程科學理論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用更小、更便宜、更高效的設備和工藝來代替龐大、昂貴、高耗能的設備和工藝,以期大幅提高效率、節能減排、提質增效。”
清華大學已經開展了扁環填料的研究和應用,用于液-液萃取時,性能明顯優于鮑爾環等新型填料,傳質效率提高20%以上;用于氣-液傳質過程時,處理能力達、阻力減小優于Pall環等。目前,數以百計的扁環填料萃取塔和吸收塔已經成功運行。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鄭寶山也認為,要通過改造生產工藝,革新生產技術,改良裝備水平,優化配套工程,實現產業能量高效利用和綠色生產過程控制,促進節能減排,提升產品清潔生產水平和污染防控能力,實現生產過程綠色化。
針對一些棘手的環境問題,近幾年,化工企業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藍碳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存儲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洋碳量是大氣碳量的50倍,是陸地碳量的20倍。中海油海南分公司積極開發藍碳資源,與廈門大學合作開展了南海西部海洋碳匯技術研究,深入研究了南海典型微生物功能類群的固碳與儲碳機制,對南海西部近岸海洋環境儲碳潛力進行了客觀評估。
據恒力石化(大連)煉化有限公司度總經理倪海華介紹:“恒力石化應用嵌入式污水一體化處理技術,實現中水回用率大于80%,處理后的污水COD控制在20mg/L以下,優于50mg/L的國家標準。我們還在PTA行業中應用了首套PTA殘渣回收系統——R2R裝置,攻克了PTA殘渣回收處理難題,實現零排放,每年可回收苯甲酸近6000噸、醋酸鈷1.5噸、CMB(催化劑)約3000噸。”
形成循環利用之閉環
針對綠色化工如何實現,李壽生還提出,要抓緊從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三個層面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提高產業關聯程度和循環鏈接效益,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巴斯夫路德維希化工園坐落在萊茵河邊,按循環經濟理念,園區內用幾種原料生產了數十種基礎材料,進而生產數百種中間體,再用于增值鏈中生產8000多種產品,而園區內綠樹成蔭,看不到任何跑冒滴漏。從規劃、決策、設計、建設、運行到管理,他們以嚴謹、踏實的作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型化工企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案例。”費維揚感嘆道。
洋垃圾禁令和部分地區禁塑令的頒布,意味著廢塑料的處理與回收已成為世界性難題。據統計,2015年,全球產生塑料包裝廢棄物1.4億噸,其中86%被丟棄,2%被高效回收,8%進入低價值利用,4%在回收過程中損耗。同時,我國2019年塑料產量大于8000萬噸,廢塑料回收量雖然穩步上升,但是回收率近年來持續走低,目前為27%。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建軍表示:“事實上,我國廢塑料無害化處理中可回收潛力巨大。”
為實現塑料資源化利用,金發科技開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構效關系的廢塑料包裝物綠色循環與高質利用技術與示范。該項目解決了廢雜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五大關鍵問題,形成全閉環回收利用鏈。
據李建軍介紹,在廢雜塑料回收利用領域,國外技術目前僅能解決少量單一材質塑料回收與再利用問題,缺少對大部分廢雜塑料的回收和增值利用研究。而國內的智能分選剛剛起步,正在探索高值利用。比如,青島科大的廢舊輪胎綠色裂解、炭黑再生利用及智能化裝備,實現了廢塑料的免分揀、免清洗熱裂解;美亞光電自主研發廢塑料人工智能顏色分選裝備并應用于環保領域;金發科技首創性開發懸浮液分選技術,形成半自動化分選、清洗工藝,開發再生循環系列產品。
本文刊登于《中國化工報·責任關懷》周刊
原標題:《“十四五”綠色化工如何實現》
冈本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