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面平價下的“陣痛”,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鏈仍挑戰重重
在中國光伏電站投資商對全面平價后的光伏電站市場充滿希望的時候,上游產業鏈卻在疲于應對因下游投資高漲帶來的供需缺口。作為TO B的最終出口,本該最具話語權的組件企業在度過了魔幻般“賠錢”供貨的2020年后,仍將要面對挑戰重重的2021年。這是行業發展中供應鏈不匹配帶來的“陣痛”,也是整個光伏產業迎接更宏大發展目標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
順延下來的“虧本”訂單
受多重因素影響,2020年競價項目有將近10GW需要在2021年完成并網或者組件補裝,而這部分組件訂單價格基本已經在2020年鎖定,但時至當季,組件供應鏈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光伏們了解到,春節后,在某分布式項目的近期詢價中,某一線組件企業166組件報價1.72元/瓦,并且明確之后還會漲價。與去年四季度類似的是,違約撕單與賠錢供貨仍是組件企業面臨的兩難選擇。
春節前,某龍頭組件企業業績暴雷備受關注,但長期關注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就可以發現,這并不是個例,一體化程度較弱以及業務板塊較為單一的組件企業業績勢必會受到四季度供貨的拖累。
2020年四季度,僅12月份國內便實現了超過21GW的裝機并網。而這繁榮景象的背后,是組件企業以高額價格采購原料、輔材,賠錢供貨的“犧牲”換來的。光伏們曾在文章《賠錢供貨的組件廠與駐廠催貨的投資商:何必互相為難?》一文中分析過,因玻璃、膠膜以及硅料等價格大漲,組件企業不僅面臨虧本供貨的壓力,甚至也采購不到足夠的量來支持訂單,面對業主的持續催單,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
但彼時,行業關注的焦點在于下游需求持續向好,出貨量不斷攀升。在這背后,供應鏈不匹配帶來的供需矛盾卻達到了頂峰,作為TO B的最終出口,行業利潤卻從組件端悉數轉移至輔材等環節,“出力不賺錢”是組件企業2020年的真實寫照。
作為直面終端客戶的環節,組件商在“保價”與“保單”之間艱難抉擇。國內市場中,以五大六小等為代表的央企在光伏電站投資領域市場占比日益提升,面對激烈的國內競爭,中標企業不得不犧牲利潤來供貨,但令行業費解的是,原計劃搶裝之后回歸正常供需的輔材、硅料等環節本可以在今年一季度迎來常規價格,但行情并未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甚至硅片的價格也在持續堅挺。
光伏們了解到,2020年某一線組件企業以1.48元/瓦的價格簽下了某電力央企的GW級供貨訂單,供貨時間在2021年一季度,但這筆訂單目前顯然無法照常推進。作為商業化的企業,客戶與利潤無法兼得是不正常的,卻又難以抉擇。
終端爆發下的供需矛盾
與產業鏈價格高居不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30·60大目標下,以央企、國企等為代表的光伏電站開發熱潮正在火速啟動。據光伏們不完全統計,2020年下半年以來,新增備案項目(競價、平價名單除外)已經近50GW,企業與各地方政府的簽約消息也在不斷傳來,跑馬圈地的熱情絲毫不亞于2017年的巔峰時期。
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2021年各投資企業都卯足了勁力求補足其清潔能源板塊上的短板。目前國家能源集團、華能、三峽、中廣核等陸續提出了相關目標,據光伏們粗略估計,“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光伏+風電)裝機目標超過10GW/年的投資企業已經超過8家。盡管受客觀條件限制,這些目標并不能在近期全部落地,但可以明確的是,下游市場已然爆發。
除此之外,海外市場的回溫與新市場的增長態勢更讓業內歡喜鼓舞。內外需求的加持下,給行業帶來了更多可預期的空間。但在2021年,個別環節的供需情況仍然將給行業帶來挑戰,直接帶來的可能還有組件價格無法如常滿足平價收益率需求。
2021年硅料依然將維持緊平衡的常態,近日有媒體消息稱某進口多晶硅料報價飆升至110元/kg。雖然這并不會成為常態,但2021年硅料市場中,供應與價格的主導權大概率仍掌握在賣方手中,尤其是在搶裝的四季度。
受多重因素影響,2020年競價項目有將近10GW需要在2021年完成并網或者組件補裝,而這部分組件訂單價格基本已經在2020年鎖定,但時至當季,組件供應鏈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光伏們了解到,春節后,在某分布式項目的近期詢價中,某一線組件企業166組件報價1.72元/瓦,并且明確之后還會漲價。與去年四季度類似的是,違約撕單與賠錢供貨仍是組件企業面臨的兩難選擇。
春節前,某龍頭組件企業業績暴雷備受關注,但長期關注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就可以發現,這并不是個例,一體化程度較弱以及業務板塊較為單一的組件企業業績勢必會受到四季度供貨的拖累。
2020年四季度,僅12月份國內便實現了超過21GW的裝機并網。而這繁榮景象的背后,是組件企業以高額價格采購原料、輔材,賠錢供貨的“犧牲”換來的。光伏們曾在文章《賠錢供貨的組件廠與駐廠催貨的投資商:何必互相為難?》一文中分析過,因玻璃、膠膜以及硅料等價格大漲,組件企業不僅面臨虧本供貨的壓力,甚至也采購不到足夠的量來支持訂單,面對業主的持續催單,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
但彼時,行業關注的焦點在于下游需求持續向好,出貨量不斷攀升。在這背后,供應鏈不匹配帶來的供需矛盾卻達到了頂峰,作為TO B的最終出口,行業利潤卻從組件端悉數轉移至輔材等環節,“出力不賺錢”是組件企業2020年的真實寫照。
作為直面終端客戶的環節,組件商在“保價”與“保單”之間艱難抉擇。國內市場中,以五大六小等為代表的央企在光伏電站投資領域市場占比日益提升,面對激烈的國內競爭,中標企業不得不犧牲利潤來供貨,但令行業費解的是,原計劃搶裝之后回歸正常供需的輔材、硅料等環節本可以在今年一季度迎來常規價格,但行情并未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甚至硅片的價格也在持續堅挺。
光伏們了解到,2020年某一線組件企業以1.48元/瓦的價格簽下了某電力央企的GW級供貨訂單,供貨時間在2021年一季度,但這筆訂單目前顯然無法照常推進。作為商業化的企業,客戶與利潤無法兼得是不正常的,卻又難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