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36%!70年來最大跌幅!近400種化工品或受牽連!
2023-03-09
香港對外貿易,迎來70年來最大跌幅,對我國未來經濟穩增長有什么影響?2023年1月,香港對外貿易出現了70年來最大的跌幅(1953年9月以來)。其中出口下跌了36.7%,進口下跌了30.2%。
香港是中國內地與世界貿易的中轉站,內地大量貨物通過香港轉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的60%以上的外資,是通過香港進入內地;中國對海外的投資,有接近60%是通過香港進行。舉個例子來說,2022年香港出口額5770億美元,其中2975億美元的商品都是香港從內地進口,香港人只消費其中極小一部分,絕大部分都是要轉口消費到全世界的。所以說,香港數據下滑,一大原因是受內地出口數據下滑的拖累。
其實,我國內地外貿形勢非常不容樂觀,從2022年開始,10月-12月,我國出口已是連續3個月下滑,實現了“三連跌”。
商務部預計,進入2023年,全球經貿形勢變得極其嚴峻,下行壓力明顯加大。我國外貿領域的主要矛盾,從去年的供應鏈受阻、履約能力不足,已經轉變為當前的外需走弱、訂單下降,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今年開年,我們就看到了不少新聞:組團到海外“搶”回訂單。這背后原因大家不難猜測——刺激經濟,穩外貿。
二、中美脫鉤,貿易戰持續造成連鎖反應,歐美訂單萎縮下,產業轉移導致國內訂單降幅明顯。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家都在談的外需走弱。這里主要體現在美國、歐洲經濟政策調整: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加息、收緊。就在昨天,3月7日周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作證,他警告稱今年初的強勁數據可能促使聯儲不再繼續放緩、而是加快加息的腳步,最終利率可能超過聯儲之前預期水平。這些言論有兩層含義,一是聯邦基金利率的峰值或最終水平,可能高于美聯儲官員此前所暗示的水平;二是由于通脹數據繼續走高,上月小幅加息25個基點可能是短暫的舉措。更重要的是,我國外貿總額較高的是美國、歐洲國家,這就是我們所說外部需求走弱的原因。根據海關統計顯示,2022年美中之間的商品貿易總額是6906億美元;我國與歐洲國家的貿易額達到了82322億人民幣;中日貿易額為3574億美元;貿易額為3622億美元。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才想到歐美國家經濟收緊,訂單減少對我們自身的沖擊了。
再來說說第二點原因,貿易戰的影響持續發酵,外加產業轉移,國內外貿形勢極其嚴峻。美國自2020年11月10日起,要求香港出口美國的所有產品來源地標記不能再標示為“香港”,而必須為“中國”。雖然此規定在世貿爭端解決機構美國有關規定違反世貿規則,不符合原產地標記最惠國待遇的要求,建議美方糾正規定。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直至2022年12月仍舊揚言無意撤回有關規定。這就影響香港的轉口貿易。基于美國在全球化工行業中的影響力,以中國為代表的主要國家,每年都與美國存在密切的化工品國際貿易往來,包括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化工品和能源類產品,以及美國出口至中國的高端聚烯烴產品、新材料產品及輕烴類能源產品等。根據相關統計,2021年中國出口美國的化工品種超過390種。其中中國2021年出口航空煤油給美國規模在52萬噸左右,是出口量最大的品種。同時,產業轉移問題有些人提出了“亞洲替代供應鏈”問題,揚言逐步取代中國。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近日提出一個“新奇”想法稱,包括中國臺灣地區在內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構成的“亞洲替代供應鏈”,未來數年可望逐步取代中國。這個所謂的“亞洲替代供應鏈”包括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泰國、文萊、孟加拉國、柬埔寨、菲律賓、老撾等。而此動作事實上已經部分安排:比如說,日本、韓國很多企業早已經轉移了產能,在華投資20年的東芝33家工廠全部關閉,索尼則打算把中國90%的產能轉移到泰國。三星在越南投資了數百億美元,之前在中國的產能基本都轉過去了。歐盟在東南亞的投資從2019年的61億歐元上漲到2021年的265億美元,增長強勁。2022年越南外貿總額7325億美元,同比增長9.5%,繼續創下新高。蘋果公司大部分手表在越南出廠。而富士康、立訊這些蘋果生產鏈企業,也緊隨其后在越南設廠,代工更多的iPad。蘋果還打算把印度當做最重要的生產點,產能從現在的5%,提高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