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德國可能會限制向中國出口用于制造半導體的化學品。雖然關于此事的討論仍處于早期階段,但是一旦動了這個念頭,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的,隨時會爆發。
而且,雖然德國盡管德國并不擁有高端半導體制造技術,但德國企業默克和巴斯夫為世界各地提供制造半導體所需要的關鍵化學制品。
德國半導體材料/耗材廠商德國默克是全球半導體材料巨頭。2022年收購韓國Mecaro,主供存儲類前驅體;2013年收購AZ電子材料,主供ArF/KrF光刻膠/濕化學品等;2017年收購Versum,主供CMP拋光液。
德國巴斯夫是全球化工/濕化學品巨頭。主供半導體清潔、腐蝕和光刻產品,如高純度電子級化學品等。
目前,全球濕電子化學品市場呈現三分天下局面:
第一大市場份額,由歐美傳統老牌企業的濕電子化學品產品(包括它們在亞洲開設工廠所創的銷售額)所占領,其市場份額(以銷售額計)約為34%。其主要企業有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美國亞什蘭集團、亞什蘭化學公司、美國Arch 化學品公司、美國霍尼韋爾公司、AIR PRODUCTS、德國E.Merck 公司、美國Avantor Performance Materials 公司、ATMI 公司等。
第二大市場份額,由日本的十家左右生產企業所擁有,約占30%的市場份額。其大型企業包括關東化學公司、三菱化學、京都化工、日本合成橡膠、住友化學、和光純藥工業(Wako)、stella-chemifa 公司等。
第三大市場份額,主要由中國臺灣、韓國、中國大陸企業(即內資企業)生產的濕法電子化學品所占據,三者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5%。
這意味著什么呢?如果實行限制,從上游的關鍵化學品開始,到半導體生產設備(光刻機等),進入了被全封鎖的狀態。
對于國內的化工企業來說,如果半導體化學品限制最終敲定,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是或許會出現一波國產替代的浪潮,就看大家的技術迭代情況了。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肯定得熬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