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業務中,越來越發現,不管是企業負責大宗采購的業務員,負責銷售的定價人員,還是做企業套期保值,或者貿易商,還是個人投資者,當我們做出買賣決策時候,核心關注點是判斷當前商品的價格是否合理,當前的價格水平如何?核心就是低位是多買,高價位時多賣。
一、建立基礎邏輯模型:
那么如何判斷商品價格的高低和合理性?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宏觀政策、匯率、競爭、貿易戰、上下游、產業鏈、進出口,等等等等,甚至天氣、運輸、限電等短期政策等一些突發性因素,變量太多等于沒有影響變量,噪聲太大,我們就聽不清主旋律。要做的事情是,在這些變量中找到核心的關鍵變量。
在實際業務中,我們判斷商品的價格是否合理,重點可把握關鍵兩點:
1)大道至簡,建立價值信仰,信仰基本的經濟規律,暴漲之后必定暴跌,暴跌之后一定反彈,價格一定是圍繞著價值中心上下波動的,只是時間問題,我們要明確價值、價格和供求三者之間的關系:
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客觀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庫存的變化反映了供求關系的變化
價格又反作用于供求關系,即價格的變化會引起供給和需求的調整與變化。
很多看上去很復雜的經濟規律都可以用最簡單的常識性邏輯理解,比如基欽周期,其闡述的庫存周期可以概括為:利潤差→補庫少→庫存低→價格漲→利潤好→補庫多→庫存增→價格跌→利潤差。
再簡單一點,就是盯準利潤、庫存,來判斷價格的變化。
2)其次捕捉市場情緒,總結歷史規律,市場經濟規律是不會變的,人性是不會變的。核心就是捕捉市場當前影響價格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估值,還是供需?哪個是影響當前市場情緒的主要因素,也就是驅動價格上漲下跌的核心驅動力要素是什么?
基于上述的理解,弱化絕大多數的影響因素,初步構建了價格合理性的評估模型如下
二、模型修正:
1)縱軸——價格
從時間維度看,十年前的銅價和十年后的銅價是不可同日而語,商品價格不能只看單價
從上下游看, 商品的價格會受上游原料和下游產品的價格的波動的制約,實際應用時判斷價格的合理性,應該看相對價格
所以,實際應用時,價格合理性的評判可以采用相對價格來進行替代。相對價格的計算,可以采用兩種方式:
一是采用比例值計算相對價格,比如乙二醇的相對價格=乙二醇價格/無煙煤價格
二是采用差值來計算相對價格,比如尿素的相對價格=尿素價格-1.2*無煙煤
2)橫軸——供/需
供需在很多時候很難統計,供需關系的變化影響價格的變化,影響市場參與者業務的運營行為,實際應用時,可以用庫存、開工率、實際產量等進行替換。
基于修正,可以建立一個“商品價格是否合理”的九宮格模型,在每一個區間位置,相關業務人員,可以建立預先的行動舉措,謀定后定。
這個評估體系是最近思考的一個階段產物,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個九宮格會很有意義,可以基于九宮格思路,建立如采購、銷售、以及個人投資決策等場景的決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