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部長:反對一刀切式治理、層層加碼整改、環保“形式主義”
“怎么樣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永恒主題。我理解,這兩者的關系不是“有你無我”或者是“有我無你”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彼此支撐、相互成就的關系,沒有綠色低碳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3月8日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上說。
為落實“用高水平的保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黃潤秋表示,生態環境部這些年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第一,持續推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根據地區差異實行精準、差異化管控,基本抓手就是“三線一單”。到目前,全國已經劃定了44000多個環境管控單位,實現了“一單元、一清單”,構建起了高水平保護的基礎制度體系。利用該體系,生態環境部對長江沿岸一公里范圍的化工企業開展了清理整頓搬遷,實現了長江岸線的水清岸綠,“顏值”和“價值”雙提升。
第二,積極培育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生態環境部相繼推出了生態環境領域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攬子政策舉措,出臺了支持民營企業的22條措施,去年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產品碳足跡通用核算國家標準,發布了電力碳足跡因子,初步構建了產品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生態環境部還完成了一批排放標準的制修訂,推動和倒逼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與數智化轉型升級,比如火電、鋼鐵、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標準的執行和改造工程的實施,促使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和清潔鋼鐵生產體系。
第三,用市場的機制推動減污降碳。生態環境部一直在加強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配額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碳市場的建設促使我國電力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了8.78%,為企業節約降碳成本約350億元。此外,生態環境部還擴大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覆蓋范圍,啟動了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從市場機制的角度有力推動減污降碳。
第四,守牢高質量發展的底線。去年《排污許可管理辦法》的出臺,督促企業依法依規達標排放。生態環境部區分不同的情形,對企業開展監督幫扶,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到企業進車間,促使企業守牢達標排放的底線。黃潤秋說:“對那些環保績效好、依法依規的企業我們做到無事不擾。但同時,我們也堅決反對各類簡單粗放、‘一刀切’式的環保治理,堅決反對各類脫離實際、層層加碼的環保整改,堅決反對各類弄虛作假、走過場的環保‘形式主義’。接下來,我們將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倒逼作用,更好地建立起高水平保護體系,支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