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化工行業并沒有迎來人們期待中的“春風拂面”。相反,純堿市場依舊低位運行,價格陰晴不定,庫存高企,不少企業對新一年的行情判斷趨于謹慎。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春節前主動減產、檢修提前的情況,這在過去幾年并不多見。
更微妙的是,行業內部關于“結構重構”與“轉型突圍”的討論,變得愈發頻繁。從產業大會到區域性沙龍,不再是簡單的產銷對接,而是開始追問更本質的問題:產能過剩怎么解?綠色轉型如何落地?未來增長靠什么拉動?
正是在這樣一個略顯沉默卻暗潮涌動的時間點,一場由某大型純堿企業牽頭舉辦的閉門會議上,一位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引發了現場不小的共鳴——
“純堿行業,好像正在經歷一次靜悄悄的洗牌,誰動作慢一點,可能就要被市場邊緣化。”
說這話并不夸張!放眼全球,純堿行業的“變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著產業格局的變化,而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國,產能優勢早已不再是護城河,高質量發展才是新的起跑線。
▍誰在主導全球純堿格局的變化?
根據IHS Markit發布的《Global Soda Ash Outlook 2024》數據,全球純堿總產能約為8500萬噸,而需求僅在7000萬噸左右,過剩產能達到1500萬噸,供需矛盾正在惡化。
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市場不再只是比拼“誰產得多”,而是比拼“誰跑得穩、誰跑得精”。
在這場競爭中,美國無疑是擁有先手優勢的玩家。憑借豐富的Trona天然堿礦儲量,美國2023年天然堿產量超過1200萬噸,占全球天然堿供應40%以上。懷俄明州Green River一帶甚至被稱為“天然堿的黃金地帶”。
與我國氨堿法、聯堿法企業相比,美國企業單位產品能耗低約25%至35%,在碳足跡、環保指標上也遠遠優于傳統工藝。
歐洲則更像一位審慎的老將,不靠資源打天下,而是靠制度。德國、法國等國家普遍采用聯堿法,雖然成本略高,但在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壓力下,通過設備升級與工藝優化,取得了顯著的能效改善。例如,Solvay集團2022年通過關閉比利時部分老舊產線,實現碳排強度下降18%以上。
這讓我們不得不問:我國的純堿企業,能否在全球變局中穩住陣腳、找到新路徑?
▍國內情況:不缺產能,缺的是效率與結構
根據聯合資信、隆眾資訊等平臺公開數據,截至2024年底,我國純堿有效產能為3,838萬噸,占全球總產能的約45%。表觀消費量則為3,181.81萬噸,產能利用率約82.9%,產能過剩超過650萬噸。
但真正的問題遠不止于“多產了一點”。我國純堿行業的集中度長期偏低,截至2023年底,前五大企業產能占比雖提升至58.47%,但與國際天然堿主導國家如美國(前兩家企業市占率超80%)相比,差距依然明顯。大量中小企業仍依賴傳統氨堿法工藝,單位能耗高、污染重,抗風險能力弱,在價格下行周期中首當其沖。
不過,產業需求結構正在悄然變化。2024年,新能源汽車、光伏玻璃、鈉硫電池等下游新興產業,已拉動國內純堿新增消費量超110萬噸。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將突破138萬噸。過去更多依賴建筑、玻璃、化肥等傳統領域的純堿行業,正迎來一批“新客戶”。
▍如何突圍?路徑要務實,腳步要穩健
首先,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依然是繞不開的核心議題。雖然“整合”說了多年,但真要落地并不容易。如今,市場壓力或許正是推進的機會窗口。
中鹽集團作為典型代表,目前控參股純堿產能約730萬噸,已在華東、西北形成較成熟的協同布局,為產業整合與差異化競爭提供了現實樣本。
其次,天然堿資源作為“綠色替代路徑”正在獲得政策加持。天然堿能耗更低、碳排更少,已被列入國家鼓勵類投資目錄。
在新疆、內蒙古等資源富集區,多項天然堿勘探和前期開發工作正在推進,雖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的不斷積累,未來有望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為純堿行業提供更加穩健、低碳的產能支撐。
與此同時,結構優化也要從產品端發力。過去行業講究“噸位產出”,如今更應講“噸位價值”。在食品添加劑、生物醫藥、電子化學品等精細應用領域,高純度純堿仍有較大進口依賴。究其根源,并非原料問題,而是涉及工藝精度、潔凈生產、雜質控制等一系列系統環節。企業若能在這類“難做但值得”的領域實現突破,將打開真正的高附加值藍海。
在生產端,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也正在從概念走向實操。一些企業已啟動“產供銷研一體化平臺”的搭建嘗試,從原料采購到客戶訂單實現鏈條級數據聯動。雖然過程復雜、投資不菲,但在利潤攤薄的現實面前,每一點效率提升都是實打實的競爭力積累。
最后,從政策與監管角度來看,建議主管部門在碳排、能耗等關鍵指標上持續“加碼”,但同時避免簡單化的“急剎車”清退政策,防止市場出現非理性波動。
行業協會也應盡快推動更具執行力的標準體系,如產品分級、綠色認證、節能對標等機制,鼓勵企業從“價格競爭”轉向“綜合效能”比拼。
▍結語:不是行業在求生,而是產業在重構
這一次的調整周期,不只是“價格掉了多少”的簡單賬,更關乎行業的體質更新與路徑重塑。放眼全球,美國靠資源,歐洲靠制度,我們靠什么?
答案或許已經浮出水面:靠結構、靠效率、靠技術,更靠“知止而后定”的冷靜判斷力。
正如某業內人士在鹽業部落社群中交流時所說的那樣:“過去我們打的是數量戰,現在比的是誰能撐到下一階段的價值戰。”
洗牌已在進行,機會也藏在其中。這不是一句勵志雞湯,而是每一家還在這個行業里深耕的企業,必須自己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