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玻璃生產區域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蘇、湖北等具有石英砂原料優勢且下游組件產能較大的省份。安徽憑借豐富的超白石英砂資源、臨近江浙等光伏玻璃消費地等優勢,成為我國光伏玻璃第一大產區;但是近幾年廣西區域開始憑借自身的海砂資源和當地的產業政策支持開始陸續崛起,成為國內光伏玻璃企業建廠新選項,2024年較2023年產量增幅52%,增幅為最大區域。
2023年至2024年產量增幅對比
2023年至今廣西北海區域新增產線(單位:噸/日) 光伏玻璃企業開始選擇在廣西北海建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資源優勢。當地海砂資源豐富,合浦縣是全國重要的石英砂產地之一,其石英砂礦區總面積約58.94平方公里、總儲量超18.8億噸,主要分布在常樂、沙崗、石灣三鎮,形成儲量規模為大型的三大礦區,且該地石英砂為沉積型砂礦,具有易開采、選礦流程短的優點,能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不僅量大其鐵元素含量低,意味著生產的玻璃透光性好,適合生產光伏玻璃,近九成合浦石英砂可用于生產光伏玻璃。 二是區位交通優勢。北海是北部灣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處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域結合部的中心位置,當地交通網絡完善,是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綜合交通網絡一體化城市其地理位置優越便于原材料的運輸和產品的銷售。 三是當地大力度的產業政策支持。國家層面發改委發布《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本)》,將“光伏玻璃生產及下游精深加工”等列為廣西新增鼓勵類產業,為北海光伏玻璃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地方層面有工信部與自治區政府簽訂《加快推進廣西制造強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明確支持北海打造光伏玻璃及硅基新材料基地。廣西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北海發展光伏材料產業,北海市也編制了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分階段科學謀劃,清晰勾畫產業藍圖;當地的產業基礎與集群已經初步建立,當地已形成“石英砂加工—光伏玻璃—光伏組件—光伏發電”的百億元產業鏈條,合浦縣光伏壓延玻璃產業集群被認定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眾多光伏玻璃知名企業如信義玻璃、新福興、南玻、東方希望等紛紛入駐北海,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共享資源、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2025年之前全球光伏玻璃產量分布集中于中國及馬來西亞、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地區,而東南亞光伏玻璃產線大多數都由我國光伏玻璃企業在外投資建設。我國企業在馬來西亞、越南建廠,其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原材料資源豐富且價格優惠,二是下游配套組件較多,在東南亞建廠可以開拓其他海外市場,享受進口關稅優惠以及節約運輸時間。 全球光伏玻璃產量統計表(單位:萬噸) 而2025年開始,多家企業宣布在中東區域有新投計劃,例如:2025年4月27日晚間,光伏玻璃龍頭企業亞瑪頓(股票代碼:002623)發布公告,宣布將通過全資子公司亞瑪頓(中東北非)有限公司在阿聯酋投資建設年產50萬噸光伏玻璃生產線項目,計劃總投資額高達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4億元);信義玻璃曾在2025年3月,香港上市公司信義玻璃宣布投資7億美元,在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建設年產150萬噸太陽能玻璃和110萬噸高純度硅砂的工廠,預計2026年開工,2028年投產,成為中東及北非地區最大太陽能玻璃生產基地之一;中國玻璃控股子公司CNG埃及新能源玻璃公司在埃及泰達工業園投資3億美元,建設日產1000噸平板玻璃和800噸光伏玻璃的生產線,多家龍頭企業帶頭去到中東區域建廠,也引發市場對于中東區域的關注,到底哪些優勢吸引這么多光伏玻璃企業將寶開始押到中東呢? 其中調研發現還是需求帶動,中東地區對太陽能的需求預計將從2023年的20.5 - 23.6吉瓦增至2027年的29 - 35吉瓦,其中土耳其、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到2030年,中東光伏裝機容量將突破100GW,市場規模超千億美元,有巨大市場的裝機空間也是吸引了協鑫科技、晶科能源、TCL中環等中國光伏企業相繼入駐中東,中東已形成從“硅料 - 硅片 - 電池 - 組件 - 支架”的完整產業鏈閉環,除了產業鏈支持,中東政策端也十分給力,如沙特2016年發布《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計劃到2030年實現新能源發電裝機量58.7GW,2023年又宣布每年新增20GW可再生能源項目,到2030年達成130GW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阿聯酋2017年發布《國家能源戰略2050》,并于2023年7月批準更新,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兩倍以上,達到14.2GW,使清潔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的份額提高到30%。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光伏產業的發展,也為光伏玻璃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疊加中東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能源成本讓中東開始吸引光伏玻璃有意愿落地,但是后期具體落地情況,還需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