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將達900萬人,面臨巨大缺口!
8月26日,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行業產值不斷增長,但在高端芯片、電子制造等高端技術領域自給率嚴重不足,從事制造業智能化所需的軟硬件開發與服務人才嚴重缺失,亟需一批職業化的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
近年來,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的出現,對石油和化工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作用凸顯,行業也亟需掌握這些熱門信息技術的工程技術人才。《報告》也指出,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在推動企業商業模式、生產方式的轉型承擔著“頂梁柱”角色,有助于企業規劃生產流程和工藝,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當前,隨著國家有計劃地對傳統企業進行數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裝備將會普及應用,我國智能制造行業所占比重將會逐漸增大,相關的操作、調試、維護、維修和改造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逐漸增長。預計未來5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量將到達900萬人。
中科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表示,除了為傳統行業賦能,顛覆性成果制造人才還面臨著巨大缺口,并且技能人才能力水平和操作規范與顛覆性產品研制要求不匹配。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會長魯昕也認為,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仍存在著許多“卡脖子”的問題,亟需一批高端研究、科技成果轉化、轉化成果行業應用、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人才。
為打通人才優勢向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轉化通道,近日人社部組織開始實施人才服務專項行動。專項行動將聚焦國家裝備制造、數字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領域,研究開發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標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人才緊缺和培養體系的不盡完善是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瓶頸問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教育培訓部主任、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建議,產學研用各界要通力合作,加快構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行業教育培訓應聚焦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強基、“人工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和人才需求,通過產教融合、協調創新,加大對院校新專業和專業方向建設的引導力度,優化院校乃至全行業人才培養供給結構。